新闻发布|聊城市阳谷县“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10月26日,阳谷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到阳谷县狮子楼街道党工委委员郭殿波同志,阳谷县石佛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袁作鲁同志,请他们介绍我县“厚植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图片


图片
发布会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十分荣幸能借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机会让大家更多地认识狮子楼街道,更多地了解狮子楼街道文化振兴工作。在这里,我首先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狮子楼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街道的基本情况。
狮子楼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5月,位于阳谷县城西部,因辖区内知名水浒景点“狮子楼”而得名。辖区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共辖9个社区,常住人口5.3万人。近年来,狮子楼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建领办、农业稳办、城建立办、工业强办”工作主线,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的繁荣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阵地建设。对照“五有”要求,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处,社区文明实践站9处,文明实践活动广场10处,文明实践家庭站30个,合理打造出“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坚实阵地保证。其中,顺发社区为我县“孙迪荣”五老工作室、县书法戏曲协会提供了活动场所,建立日常工作站,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表演、书法展演等活动,获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在城区建设大型广场2处,村(居)建设文化广场12处,实现了辖区所有村(居)文化广场全覆盖,健身器材全覆盖,满足了群众健身、活动需求。为更好的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全街道高标准建设城市书房3处,所有社区全都配备了农村书屋,并且对外开放,免费借阅,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二是丰富文化生活,共建文明家园。结合“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等公共文化品牌,在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22场,百姓大舞台5场,广场舞展演29场,公益电影放映35场,大型文艺活动3场。结合街道实际,原创小剧《喇叭下的对话》,深获百姓喜爱。同时,为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动员辖区内所有村(居)全部成立舞蹈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教学,举办各类广场舞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利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隆重举办“九九重阳节,情满狮子楼”广场舞大赛暨“好婆婆、好媳妇”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隆重表彰,发放奖品。全街道所有广场舞队伍现场比赛,角逐名次,全面释放老百姓“村舞”热情,进一步激发了人人向上向善、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代狮子楼街道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营造出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三是开展志愿活动,提升服务水平。狮子楼街道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目标导向,不断拓展文明实践活动内涵,做到理论宣讲与引导践行相结合、文化活动与健康生活相结合,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创新实施“四级”联动全域宣讲,积极开展理论宣讲田间、进村居、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近百场,让党的先进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持续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情满狮子楼”志愿服务品牌为引领,培育了“最美巾帼”“大美狮子楼”“红色物业”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真正将文明实践融入到民生服务、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全街道注册志愿者1400余人,活动开展4000余场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红马甲”的忙碌中全面提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灵魂,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下一步,狮子楼街道将聚焦市委“三提三敢”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澎湃动能。


图片

图片


首先,我代表石佛镇党委、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石佛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石佛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些工作。石佛镇从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倾心打造“书香之乡”、传承乡村文化记忆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努力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推进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文化惠民活动形式,依托“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一村一年一场戏”“小戏小剧展演”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群众提供文艺演出、阅读服务、公益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舞展演、腰鼓队展演、戏曲演唱等104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场,小戏小剧展演2场,组织辖区内村、社区主题阅读活动186次,村、社区阅读推广服务活动8次,持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文化共享倾心打造“书香之乡”。3月份,投入16.5万元,为16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新购置书橱30个、配发图书10000册。5月份,打造了“北城新语·为民服务一条街”,其中重点打造了全县唯一的农村社区书房--“新语书房”。新语书房总建筑面积240平方米,设有书架32组、各类图书6000余册,室内布局清新,环境安静,适宜阅读,且全天候开放、免费供水、空调控温,已成为辖区儿童和青少年课外阅读交流的乐园,也给居民提供了自由阅读的空间,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浓郁书香涵养乡村文明,铸牢乡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弘扬传统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充分挖掘丰厚历史文化积淀,讲好“孟母祈蚕祠”、“蔡伦造纸术起源-鲁庄造纸”、《红岩》疯老头韩子栋等故事,收集各类文史材料和老物件,设立了3个文化展览室,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利用鲁庄古法造纸、韩子栋纪念馆、孟母祁蚕祠遗址等教育基地,在小学设立特色文化课程,传承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投入10万余元,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拍摄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疯老头”韩子栋:红心向党写传奇》,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筹备青杨李野战军医院修复和烈士陵园维护工程,打造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传承乡村文化记忆,进一步温养镇域醇厚学风、文风、家风、乡风,营造乡风文明、人心思进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文化振兴。
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兴则国家兴。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我们将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