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赵寨子镇:阳光下的葫芦课堂——非遗传承的温柔播种

9月11日,阳光透过枝叶,在赵寨子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洒下斑驳光影。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美术老师王平身旁立刻围拢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他们满怀期待地跟着老师走出教室,在操场边围坐成一个活泼的小圆圈。孩子们的手中捧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葫芦。

王平从葫芦的生长过程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这葫芦,春天的时候,它还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泥土里悄悄发芽,慢慢长出藤蔓,开出白色的小花。”老师的讲述仿佛带着魔力,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想象。“到了秋天,就结出了这些可爱的葫芦。在古代呀,葫芦可不简单,它既是人们用来盛水、装粮食的工具,还是寓意吉祥的象征呢!”

说着,王平拿起一个葫芦,向孩子们展示:“你们瞧,葫芦有圆圆的肚子,长长的脖颈,多有趣。”接着,她开始仔细讲解葫芦的生长特点,从藤蔓的攀爬习性,到果实的成长变化,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

随后,老师又引入了彩绘葫芦的制作步骤。“我们可以在这葫芦上画画,把它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首先要清洗干净葫芦表面,再晾干绘画,用颜料小心地填充颜色……”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孩子们也跟着在空中比划,仿佛已经开始了创作。

这轻松惬意的围坐讲解,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复杂的设备,却有着最温暖的氛围和最生动的教学。非遗传承,就在这样平凡又特别的时刻,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让孩子们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